“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者:吕雅洁 点评专家:夏建敏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容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境美中进入学习情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学生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其现有的素养水平还未达到认同层次,不能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任。因而需要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其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培育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以及现实中北京冬奥会涌现出的典型事例,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阐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2.结合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实例和模拟城市志愿者面试活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公共参与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子议题一:第一棒“传·冬奥精神”
活动一:奥运故事分享会
【任务】
一、小组建设

1.小组使用安装了教学交互软件的iPad搜索图片,并上传至平台;
2.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
3.小组准备3分钟,代表发言,不超过1分钟。
注:以北京冬奥会为主,也可涉及其他奥运故事。
设计意图:重构教材内容,将课本第二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前置,建构本课教学逻辑。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形式,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通过搜索工具的使用,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其媒介素养。
【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价,主要维度如下表(等级为A、B、C、D) :

【任务】
小组抢答下列问题:
1.视频体现了什么民族精神?(1分)其内涵是什么?(2分)
2.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有哪些?(每答出1个1分)
3.接力棒由表现最佳小组持有。
注:仅抢答员可使用抢答器抢答,发言不超过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寓教于乐的知识竞赛形式掌握知识“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放矢。接力棒仿佛“流动红旗”似的荣誉,作为小组评价的“战利品”,由每次活动表现最佳小组持有,以此激励小组团结统一,形成组间良性竞争,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价,主要维度如下表:(等级A、B、C、D)

【任务】结合教师分享的图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这张名为“接力”的图片带给你什么感受?
2.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注:小组讨论2分钟,代表分享,发言不超过3分钟。
【评价】侧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估,主要维度如下表:(等级A、B、C、D)

活动二:亚运会开幕式创意会
结合资料卡和使用iPad,为在亚运会开幕式创造性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创意。
1.体现“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
2.结合资料卡的素材和iPad搜索到的资料;
3.小组讨论,准备时间3分钟;
4.小组代表分享,发言不超过2分钟。
【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价,主要维度如下表:(等级A、B、C、D)

过渡:“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1908年,有感于欧洲举办奥运会而大受震动的爱国青年,在《天津青年》杂志发出“奥运三问”。100多年后,不负伟大时代的中国青年们,在各行各业用行动交出了完美答卷。接下来看同学们的了,第三棒——“育·时代新人”是冲刺棒,大家全力以赴!
活动三:城市志愿者面试会
【任务】
说一说:我们可以从志愿者身上学到哪些精神?你觉得自己做好准备了吗?
【评价】
侧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估,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即时运用。
设计意图:使活动设计始终围绕主线“传好接力棒·办好新亚运”展开,通过视频的画面、解说词和歌声等的情感氛围打造,为学生营造沉浸式体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开展作好情感和思维铺垫。
【任务】
小组活动:模拟杭州亚运会“城市志愿者面试会”。
1.扫一扫“帮帮码”注册亚运会城市志愿者;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试准备;
3.小组通过盲盒抽取面试题目,准备时间3分钟;
4.小组代表面试,回答问题不超过3分钟。


设计意图:“接力”这一核心理念既融入序列化活动设计,更蕴含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和中华民族青年“接续奋斗”的殷切期望之中,通过浑然一体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重任。
【板书设计】
2.“流转”——精巧性。本框围绕总议题“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展开,分设三个子议题,以“接力赛”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活动设计序列化,环环相扣,流畅圆转,令人眼前一亮。其设计的精巧性在每一棒的接力中均有体现:
在第一棒“传·冬奥精神”中,通过“晒”“争”“议”三个环节,完成奥运故事分享会。教师独具匠心地将教材内容予以重构,利用抢答、讨论、分享等小组竞赛形式,在京杭大运河、奥运心动瞬间、点赞防疫工作、中国百年奥运等情境中,多维度突破教学重点。
在第二棒“创·古都新貌”中,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创意会为平台,小组继续合作分享。结合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展现各种富含中华文化底蕴的精彩事例,激发小组探究积极性,帮助突破教学难点。
在第三棒“育·时代新人”中,设计从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青春奉献到杭州亚运会志愿者的报名招募,并开展“城市志愿者面试会”为学生营造沉浸式体验,通过扫码注册、盲盒抽题、代表面试等角色模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既巩固教学重难点,又落实核心素养。
整个教学设计从“接力”到“接续”,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在知识与现实、时间和空间上起承转合,浑然一体,过程流畅自然,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3.“流通”——生成性。吕老师充分调动“流行”素材,并进行精巧的“流转”设计,力争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在知识生成与情感共鸣方面的完美融合,达到自然流动,融会贯通。在“晒——我心动的奥运瞬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百年奥运接力圆梦”和“奥运百问”的视觉冲击和时代呐喊,带给学生内心震撼,激发爱国之情;亚运会开幕式创意会和城市志愿者面试会,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其灵活运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参与其中。
“接力赛”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得以“经历、体验、感悟”,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难能可贵的是,本节课注意了“流行”“流转”“流通”,但并不意味着“流散”。从始至终,本框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置于首位,视为中流砥柱,体现学科智慧与学科价值。而“接力棒”式的“任务驱动”型深度学习过程,则从课堂出发,将情境创设和多维互动紧密相连,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相信这样的课堂会带给学生难忘的“接力”回忆,也能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细水长流。
点评专家:
夏建敏,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11期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思想政治课教学
https://mp.weixin.qq.com/s/3p08_9YCkskpqsilqE_V5A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均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34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