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解析:中国存在利益集团吗?

中国存在利益集团吗

本文作者:国政二班  杜青山  学号 2009140563

中国是否存在利益集团,这是广泛争议的话题。但是我个人以为中国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利益集团。中国的“利益集团”仅仅是政府与经济组织(集团)的利益联盟。

何为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中国市场经济还没有成熟发展,公民社会还处于发育阶段。这反映在社会阶层结构上,就是:1、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工人、农民、一般服务人员占人口的大多数。这些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开放度不够,收入较低,生活负担较重。相当多的工人进入市场后,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对国家、单位的依赖性还较大。农民的民主意思和自主意识更差,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对权力的依赖性更大,其表现就是向大腕、官员等寻求保护,这与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缓慢,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自足自济的地位密切相关。2、中等收入阶层尚未充分发育,只占社会人口的少数,而且不够成熟。一般来说,处于中等收入阶层中的人们文化修养相对较高,思想较开放,对现有体制认同感较强,能够包容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参与意识也较强。因此可以说,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是公民社会迅速发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目前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人口还较少,而且还不是很成熟。他们,特别是他们中的中老年,思想文化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也没有摆脱对权力的依赖,没有足够的自主和参与意识。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要求和权利愿望还没有在一定规模上形成,还不可能有公民行使自主权利的积极行动和组织自觉。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完善从而公民社会的发育不成熟,社会自主性不高,社会组织自觉不足,因而中国公民社会就难以自主地对社会发展的过程与方向施加应有的影响。
社会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形成权力配置的相对平衡。当公民社会尚未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权力依赖必将是比较广泛存在的事实。于是,已经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就不能不受政府的制约,经济社会秩序和发展方向就不能不由政府主导。而在利益驱动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和资本集团的联盟就会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利益诉求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益联盟。应该说现阶段中国社会组织利益诉求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与资本集团的利益联盟。因为资本集团通过与地方政府的联盟,使其拥有了影响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使其他社会组织(集团)的利益诉求难以进入政府决策过程。

利益联盟产生的背景。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背景,利益联盟现象亦不例外。应该说,利益联盟现象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变迁和权力运作背景的。在过去十几年的 "放权让利" 改革过程中,"放权"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进行的,一条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放权,另一条是政府向企业和社会的放权。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放权主要是国家向地方、向企业和社会下放经济权。放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利益格局的调整必定创造出自由利益空间。这就吸引了各个利益群体对这种自由利益空间的参与性竞争,吸引了各个方面对改革的积极介入,从而使改革获得了比较高的参与动力。改革初期,农村的放权改革基本上是沿着第二条放权路线进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使国家对农村经济生活的卷裹变得不那么严密。乡镇企业在这种环境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在这种情况下,获得较大自主权的地方政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却发生了重新粘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愈来愈多地卷入乡镇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之中。而在城市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偏差,不仅普遍存在地方政府与经济活动的重新粘合,而且还出现了"放权过程中截流现象",即本来是向企业和社会下放的权力被地方政府截流了。这导致了地方政府权力的膨胀,使重新粘合现象更趋严重。
这里,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没有(一时也不可能)对它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作全面规范。这就使日益扩大的地方政府权力在许多方面缺乏有效控制。由于要集中力量快速发展生产力(这在指导思想上并不错),国家在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察上强调经济建设成就而相对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强调经济发展指标的实现而相对忽视对政府行为的限制。这就在实际上使地方政府获得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调节和控制上的"不作为权"--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其它方面的建设可以少搞或不搞,社会公平问题、各阶层的利益差别以及两极分化问题可以不问或少问;获得了对经济社会生活领域扩张权力的可能。一方面是地方权力特别是经济权力的扩大,地方"不作为"自由空间的获得,另一方面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以外的诸多领域(包括经济管理)对地方控制和约束的相对弱化,这样,在较大范围内,地方成了一个"准自治体系",非大局观和地方保护主义产生就是证明。
由于受地方利益和地方上某些经济社会组织(集团)以至权势人物的利益的驱使,"政策执行变通化"的现象迅速普遍化和常态化。中国的改革可以称之为一种"目标开放性的改革",也就是说,从改革的一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与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情形不同,中国最高决策层为这次改革提供的大多是原则性(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原则性)的指导。国家政策往往具有很强的原则性,缺乏具体的措施,更缺少法律形式的措施。在这种"目标开放性的改革"过程中,国家更多的是鼓励下级积极探索。变通这样一种运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国家所鼓励的,或者说至少是默许的,特别是改革的初期就更加是如此。然而,国家对变通的鼓励,与地方对变通的运用,完全出于不同的考虑。国家鼓励或者示意地方进行变通,是为了发展经济而鼓励地方在中央基本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大胆试验与探索,而地方的变通则往往基于局部利益驱动而寻求对中央方针政策的突破。因此,当改革的意识形态障碍已经基本破除,地方权力已经大大扩张之后,变通的运作方式在某些地方变成为了"对抗"国家的惯常手段。在这样的权力运做方式下,地方政府与资本集团结成利益联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利益联盟产生的路径。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变通化"是在一种利益驱动下形成的,而这种利益驱动又同一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相联系。随着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增强,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准法团主义"的社会利益关系。尽管对于法团主义的概念存在种种歧义,但有一点获得了共识,即法团主义强调的是利益分化基础上的合作,以及在这种合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国家与社会利益群体之间新的结合关系。无论是将法团看作是一种利益的共同体或者利益联盟,还是看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其中进行活动的"场域",都标示着国家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的走势。之所以说中国社会结构日益法团主义化,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虽然改革以来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家改革的始终如一的主题,虽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政府从具体的经济事务中脱离出来,并赋予企业以经营的自主权,但是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利益的需要,实际上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不可避免地要加深对经济组织(企业集团)的依赖。他们往往把权力介入到经济活动中去,从而使自己和经济生活重新粘合起来;虽然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从政府统制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地方政府却不是更加超越于市场之外,而却日益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和利益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同资本利益集团逐渐结成利益联盟。于是,一种可以称为政府行为企业化、市场化的趋势出现了。
所谓政府行为企业化和市场化,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即政府特别关注微观经济活动、经济组织,政府与经济活动、特别是与企业活动出现新的结合,政府按照企业性的目标定义自己的目标趋向,安排自己的活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甚至在政策上屈从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的资本利益,而忽视政府本应承担的公共职能、国家的公共价值目标和建设目标。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是一种国家权力非公共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层层下达经济增长的指标,将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基本标准。从最近的一些报道来看,在有的地方这些标准已经达到了措施相当具体的地步:有的是立下某种军令状,达不到某个指标就辞职;有的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或储蓄达不到一个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就下台;还有的是,县委或县政府的领导干部只从乡镇企业产值超过多少元的乡镇干部中提拔,有的地方甚至在经济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当场宣布将乡镇企业超过多少元的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增补为县委常委。这样考核官员的标准,事实上是以行政方式要求官员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 。2、以"为企业办实事"为名对经济项目和企业活动直接介入。近些年来,"为企业办实事"成为一个不断被人们提倡的口号。但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口号之下,一些政府机构甚至个人频繁介入企业活动,尤其是频频介入国有企业人事、经营等决策活动。更有甚者,政府官员直接到企业兼任董事长、总经理。3、政府机构直接从事赢利性活动,以"创收"作为政府活动的出发点。政府从事赢利活动大都出于财政原因,也有出于某些集团和个人私利原因。这里面既包括政府部门直接办公司创收,运用经济管制权"寻租",也包括在政府财政上开各种各样的口子,用非规范化的手段从民间(主要是企业)抽取资源,还包括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巧里名目,乱罚款、搞摊派。更有甚者,政府经营土地,从开发商手中抽取回扣。4、还有一种是政府官员与企业私下结合,为企业提供不正当的服务,并从中谋取个人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所谓"官员与企业家交朋友"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而这种"朋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权钱交换为基础的,因而在有的报道中又将其称之为"官员傍大款"。5、政府对除经济发展以外的其他公共性事务的兴趣减弱。在不少地方,几乎所有由政府承担的非赢利的公共事业都管理不善,甚至处于全面的衰败之中,科技和教育(尤其在农村)陷入困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当政府象一个企业那样考虑经济效益,甚至以收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目标的时候,政府往往会从一个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沦落成为市场活动中的赢利者。这就强化了政府利益与市场活动中的资本集团利益的一致性,这就是学术界所称的"利益联盟化"现象。

利益联盟的后果。地方政府和经济组织(集团)的联盟促使经济在一定阶段飞速发展,但却使财富相对集中,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开始形成,社会发展的过程与方向为经济组织(集团)所左右,而这就会使人们产生怨愤情绪,使有些人对国家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产生怀疑,甚至激起某些人的不轨行为和某些地方的社会动荡。
在现代社会,政府必须与市场资本集团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政府因单纯经济目的或自身利益要求而与社会经济生活相粘合时,就必然与资本利益相互粘连,与资本结成共同的利益纽带,从而受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本集团的影响,丧失在市场和社会中相对超越的地位,其自主性必然被削弱。这时,由于政策制定"更多地受到垄断集团的影响,产生了以牺牲下层利益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政策制定过程",那么,其发展结果就只能是"转型期社会的失控"。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利益诉求的规范化。正是利益联盟使经济组织(集团)之外的组织化利益很难进入政策制定过程,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难以具有社会整体性的合法性基础和获得广泛的民意支持,而这在社会生活中直接诱导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遏止利益联盟现象,规范社会组织利益诉求活动。而这就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权力,促使社会组织自主而有序地参与政治。
规范政府权力。政府权力的规范化是一个大课题,它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国家向社会分权、中央向地方分权的规范化。当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社会就能以权利来制约权力,中央就能以权力来控制权力。这样,地方政府就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利益,面向整个社会来进行利益整合。
应该说,国家向社会分权、中央向地方分权是当今世界行政改革的共同取向。因为分权既有利于满足公众在市场中的多样化需求,又能体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真实需求。一般来说,分权会增强社会和地方的自主性,使地方政府面向社会,真正成为"责任政府"。西方工业化国家对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多数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8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在既定的法律框架之内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使地方政府获得足够的能力来承担应有的政府责任。其结果是,增强了地方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有效性。
但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之中,仍不具备完善的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制度安排和权力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中央权力一放松,分权往往容易失控,导致地方政府向社会扩张权力,把中央拥有的自主行使的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削弱,其原因--同西方工业化国家比较--就在于这种分权改革没有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现良性互动提供健全的制度条件。
首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划分不科学。一些本来应该属于中央的宏观经济调配权,主要是收入分配、财政税收控制权被下放到地方;而另一些本该属于地方的决策权和社会调控制权却被国家控制过严。国家有时无法实现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而在社会生活上却控制比较严密,这就导致了公民社会发育缓慢,社会活力不够。
其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划分不科学,中央对地方的权力控制不力,约束不当。一方面,在有些领域(比如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等),中央控制不力,地方自由过多;另一方面,在有些领域(比如在社会生活方面),中央约束不当,地方自主不够。
再次,与权力划分、权力控制和制约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无论是国家(政府)的权力边界,还是纵向权力的划分、控制与制约,都缺乏宪法与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而现有的由中央制订的那些规定又都太原则化,过于笼统、宽泛,操作性不强。
要排除存在的问题,规范地方权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中心,要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构,实行机构改革。这种改革要兼顾政府管理的科学、民主和效率的目标。
2、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将应属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权,主要是全国性的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的发行、基准利率的确定、汇率的调节、重要税收的调整以及涉外经济政策等列为中央专有权,把应属于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是执行中央方针政策权、地方经济规划权、地方社会生活的控制权、地方人事权、外贸权和重大企业管理权等明确、规范地下放到地方。
3、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在纵向权力划分明确并在相关法律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还要对政府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不管是在全国人大设立国家监督委员会,还是由国务院、地方政府代表和人大三方组建监督委员会,或者由最高法院监督和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纠纷或者采取其它方案,无论采取哪种方案,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必须建立必要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4、加强法律化、制度化建设。中国政府管理的法制建设薄弱,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对政府行为和对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完善的法律规范。要尽快制定或完善行政组织法、程序法、编制法、地方财政法等法律,明确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权力行使程序,规范纵向权力划分的原则、内容、监督机制。
5、汲取和借鉴国外的行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国家和社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在各国都存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也都不时地针对新的情况对这种关系进行调整乃至改革。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值得我们汲取和借鉴。
在传统的思维中,只要一提起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的改革,就单纯的认为要么是权力下放,要么就是权力回收。依据中国几十年来的多次调整和改革的实践,这种"非此即彼"式的权力收放模式给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也给社会秩序造成了混乱。实行权力的再配置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在单纯下放或收回权力的过程中没有或缺少职责权限的明确界定、划分和辅之以各种监督制约机制。本文并不主张国家和公民社会是两种不相关的独立存在,也不主张毫无区别地收回中央向地方下放的权力,但认为必须规范它。这就要走出传统的"放权"思路,通过体制改革,在实现社会(社会组织)自主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政府权力的自我约束,使政府能按照自己的价值追求制订和实施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管理目标。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各种社会组织积极、自主、有序地进行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
促使社会组织自主而有序地参与政治。在市场经济利益分化的背景下,要想合理调节利益格局,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培育公民社会,逐步实现代表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组织在体制内自主而有序地参与政治。这样,国家才能在人民利益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利益综合,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获得政治忠诚和合法性资源,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公民社会是社会组织的总和,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是公民社会的基本政治功能;只有在公民社会组织自主有序参与的环境下,才能在权利的层面形成对政府权力的民主控制,防止其扩张与变异,保证政府承担其公共责任,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
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利益日趋多样化的发展形势,使国家根据社会组织所反映的人民的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就要改变现状,提高社会组织体制内参与政治的自主性有序性。为此,需要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依靠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形态。从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资源配置手段还是复合性的,既有市场手段也有行政手段,既有公开的制度化手段,又有在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的隐蔽性手段。市场试图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构造一种基于公共选择而产生的内生秩序,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经受着权力的侵蚀,作为规范性的市场经济形态并没有在中国完全成型。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公民社会从而社会组织自主而有序地参与政治的经济深层动因。所以中国必须大力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去掉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政府组织放弃过多的干预经济的活动的权力。这一方面能让市场说它应该说的故事,使社会组织面向和依托市场,拓展其与市场和社会的联系,真正从源头上培育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自主性利益,为社会组织体制内自主有序参与政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抽出身来管理好自己应该管理的事务,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权力不恰当的扩张,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政治的宏观管理。
2、进行适应性政治体制改革。市场呼吁利益关系明确的社会组织及有序的政治参与,而这又不是单靠市场本身所能解决的,因为这还牵涉到国家政治体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依靠国家的有效调控,实现社会资源总量的平衡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市场的力量促发政治体制的递进性再生,为社会组织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制度通道,使社会组织的能量充分释放。国家管得过死,会使社会组织无所作为。然而,国家在宏观层面该管的还是应该管,而且应该强化宏观管理的意识和提升宏观管理的技术水平。在现阶段,国家必须改革和更新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调整国家和社会的权力关系,把应该让渡给社会组织的权力让渡给社会组织,把应该属于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腾挪给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自主有序地在体制内进行利益表达;同时,作为在一定程度超越市场和社会生活的独立力量的国家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宏观调控。这样,国家就能在相对自主的基础上建构其自主性,以超越的姿态来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引领社会向前和谐发展。
3、培养积极公民。这里的积极公民是指积极在组织内外穿梭寻求利益的公民。积极公民积极寻求利益的行为有助于推动社会组织自主而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活动。积极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活动不仅能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机会平等,而且也使政府能从积极公民和组织的政治参与中获得比较准确的政治信息,制订和执行正确的公共政策,从而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支持与丰富的合法性资源,从而有利于国家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对现阶段来说,要培养积极公民,其一,必须突破单位体制的局限,推动单位外社会体系的发育。因为只有资源散布在社会中,而不是局限在单位中,公民才有动力和可能在组织间积极交往,去寻求市场化了的社会资源。现在,市场化改革已使中国单位体制松动,单位已经不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化的唯一通道。单位体制同构性的弱化和单位组织唯一性的变更,意味着社会在发展中已经开始具有形成自主性的可能。其二,培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现阶段主要是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的主体意识、利益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竞争意识等现代政治观念,使公民自觉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积极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利益。

————————————————————

中国哪有什么利益集团

本文作者:刘军宁

    2005 年以来,一个以前只存在于政治学词典的专有名词,开始在中国媒体舆论中频频使用,这就是“利益集团”。2006年“两会”期间的舆论更是把利益集团当作重点话题。不仅如此,这个本来流行于美国的中性词,在中国成了贬义词,甚至有点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现在,人们纷纷谴责利益集团影响和操纵公共政策。“决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口号已经亮出。有人断言,利益集团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内忧,成为改革的影子杀手。为此,有人疾呼“叫停改革”,以免改革成为利益集团的牺牲品。似乎一切都是利益集团惹的祸!一时间,对利益集团说“不”声震天价响!
不过,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以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利益集团,那些被人们斥为利益集团的,不是利益集团,而是权势分利集团。真正的利益集团是市场经济和宪政民主的产物,是权力与商业利益分离的产物;在中国,权势分利集团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权力与商业利益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如此,利益集团是公民自由结社的产物,权势分利集团是公民不能自由结社的产物;利益集团是消除行政垄断的产物,权势分利集团是强化行政垄断的产物;利益集团的力量来自于自身,权势利益集团的力量来自于政治权力。所以,中国当前的许多问题,还不是利益集团造成的,而是缺乏真正的利益集团造成的:一方面,权力与商业利益密切挂钩,另一方面,真正的利益集团发育严重不足,普通民众无权组织起自己的利益集团来参与利益竞争。
许多大型国企就是最典型的权势分利集团。它们之所以占据强势地位并表现出集团性,是因为它们与党政权力有着密切关系,甚至是牢固的结盟关系。权势分利集团有组织,以地区、部门为势力范围,以行业利益为纽带;有“执照”,依托党政权力使用和占有经济资源和商业利益,靠权力分利,是权力和纳税人的钱堆起来的巨无霸。这些权势分利集团具有浓厚的寡头色彩,它们排斥民间力量参与竞争,妨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依托权力无节制地强化其寡头垄断地位。这些权势分利集团绝大多数由政府主导产生,官商完全一体。他们的主管今天是企业的当家人,明天就可能是高官,后天又是银行家。在中国,这些权势分利集团所向披靡,它们最有能力向决策者施加压力,利益最有保障。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顾名思义,是利益取向相同者自愿结成的团体。利益集团有两大特征:一是有组织的,二是纯民间的。现在根本不存在利益集团所需的法律和制度条件。按照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所有的社团必须挂靠一个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其监督和领导。这样就使中国目前所有的社团具有民间和官方的双重性。一切团体只有取得行政挂靠之后才有可能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因此,这些组织都不是纯民间的,而是挂靠、依附在行政权力之下。无处挂靠的利益群体根本就注册无门,哪里有什么组织化的利益集团?更不用说现在的立法与决策过程根本就没有为利益集团预留空间。在我国目前尚未承认利益集团地位合法化的背景下,有权势分利集团,有到处散落的利益诉求,有作为权力附着物的半官方组织,就是没有纯民间、组织化的利益集团。
尽管如此,我认为,利益集团在中国的出现将不可避免,民众需要真正的利益集团。因为,承认人的利益,就意味着承认人们追求与捍卫自身利益的权利。在追求和捍卫利益的过程中,相同利益的追求者志同道合,形成利益集团。利益集团追求和捍卫其利益,这是正当的权利。只要利益无法禁止,利益集团也无法禁止,因而也就不应该禁止。允许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就要允许这些利益集团来竞争对立法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因为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不可避免。事实上,禁止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正中权势分利集团的下怀,这样就没有利益集团与它们竞争了。帮助弱势群体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鼓励他们组织起来,结成利益集团。
政治学有个经典主张,这就是:让野心与野心相对抗,让权力与权力相制衡,让利益与利益相竞争。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应该允许、鼓励各利益集团的不同声音来影响公共政策。禁止利益集团和利益竞争,不是办法。真正的办法是,国家为利益集团亮绿灯,为权势分利集团亮红灯,切断权力与利益的纽带,让所有利益集团平等竞争,让国家退出市场,让官员退出企业。
中国也需要真正的利益集团。在文明社会,政治参与越来越多地是以利益集团的形式出现。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的组织形式,利益集团对政治民主化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宪政民主的游戏规则常常就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形成的。利益集团还是一股巨大的分权力量,能够有效地分解垄断与极权。有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才是有效而成熟的政治参与。(10/20/2006 12:41)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5131.html
0
温馨提示:下载本站资料,请先注册登录,建议使用电脑操作。其中微信登录,请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然后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不能使用手机识别二维码登录。如有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微信aixiaozhi5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