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解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区分

唯物主义历史观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难点突破

理论储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但不包括生产力,也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别一说到“制度”,就认为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两个基本部分。

上层建筑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某些管理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而属于非意识形态(见《文化生活》P6文化的定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另外注意:

  •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都属于社会存在(物质的),只有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

   如:下列不属于物质与意识关系范畴的是( A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D.存在与思维

2、上层建筑只有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3、如何辨别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键是把握内涵!)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见如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

上层建筑:常见如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但需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法律修改都是上层建筑范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这是属于生产关系里的“分配”改革,所以得看法律修改完善的内容而定。

 

(小试牛刀.训练)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历史观部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中上层建筑反作用性质的观点的理解。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自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不适合则起阻碍作用。【答案】B

2、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解。关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二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本题是说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起作用。这就决定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所决定的。因此,本题的四个选项中,ABC项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只有D项才是正确答案。解答本题,有的考生会由于对题干含义没理解,而误选了B项。【答案】D

 

3、(多项选择题)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意识和社会心理等概念的区别”的掌握情况。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同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是其中的核心;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中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掌握上述概念含义的基础上,逐项进行审视,A属经济基础,B、C、D是上层建筑,E属社会心理,故B、C、D为正确选项。【答案】BCD

4、(多项选择题)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解读】  本题属历史唯物史观的内容,考查政治上层建筑含义、作用、观点的灵活运用,综合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中共十六大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有关论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强调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回答此题,很明显的是管理办法不是生产关系,E不符合试题需求,采用排谬法加以排除,就能正确回答。【答案】ABCD

5、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之所以高度重视改革,是因为改革(  )

①能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③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能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故②错误;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故③错误。【答案】 C

6、(2018年湖北省4月调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五次对1982年宪法作出修改。宪法修改的过程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光辉历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从哲学上看,宪法修改(   )

①坚持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坚持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

③体现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最高价值追求

④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2011浙江文综29)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据材料回答23-24题。

8、(2011山东卷·24)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解析】刑法(这类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了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哲学道理,故答案为C。A项不符合题意;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其立法工作,但从根本上决定立法工作的还是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项应排除;D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9、(2011天津卷·9)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11江苏卷·32)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11、全会指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从哲学上看符合(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B .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法律思想这一社会意识要反映社会存在,也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制度),①③入选;不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不符;④观点错误。

12、[2014·福建卷]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 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解析]A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在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中,按顺序应为“生产力---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是生产力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上层建筑,其运行顺序应该是: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因此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④。①只涉及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符合。故选A。

13.(河北衡水中学模拟)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6月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见企业家代表时指出,国际上一些领域出现产能过剩,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一个结果。在消化过剩产能方面,中国为自己的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努力,也为国际社会作出了努力。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①结构性改革是基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表明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改革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1.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国通过结构性改革成功消化过剩产能,这既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要求,也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要求,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的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错误,②正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③正确;创新收入分配模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④错误。故答案选C。

14、(河北衡水中学模拟)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这一要求的理论依据在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④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1.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求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要适应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实际,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③④正确,①②与题意主旨不符。答案选A。

15、(安徽省“江南十校”一模)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就意味着,2016年元旦以后出生的二孩,都是合法的。从唯物史观看,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③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反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考点】题目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解答】①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论,题干要求从唯物史观角度回答,排除;②说法正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故入选;③说法正确,我国现在的社会实际发展状况决定我国必须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入选;④不合题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二是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材料都没体现,故排除.

16、(2017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2月模拟)2016年10月,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原则的“三权分置”改革,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的改革(  )

①作为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导,可保障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

②抓住“三农”发展主要矛盾以解决其它问题,开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③符合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客观规律,一定能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

④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农村土地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抓住了“三农”发展主要矛盾以解决其它问题,是开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新路径,②正确;三权分置的改革调整的是生产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④正确;若上层建筑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表述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导,①说法错误。正确答案为C。

17、(辽宁东北育才中学模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0月30日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说明(  )

①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②党和国家制定政策应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出发点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④农村改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的内在统一的要求

  1.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18、(云南曲靖一中模拟)根据《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改革后,央企负责人薪酬水平将不超过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8倍,薪酬差异12倍降至7—8倍。上述制度改革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③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④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1.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解析】①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④选项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分配问题,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是上层建筑。题目中,改革后,央企负责人薪酬水平将不超过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8倍,该改革是基于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故②③入选。选C。

19、(辽宁本溪高中模拟)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明确,对于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护照等法定身份证件能够完全证明的9类事项,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予认可,不得要求群众开具证明。该法规的出台(   )

①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能够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能够缓和现阶段我国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   

④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要求

  1.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该法规不属于经济领域的法规,不属于调整生产关系,②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我国的社会矛盾是非对抗性的,③题肢错误,不选。①④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20、(辽宁省实验模拟)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关键在于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新一轮农村改革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农村产权改革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遵循规律的统一

  1.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改革的意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题肢错误,不选。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个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题肢错误,不选。②④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21、(天津耀华模拟)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民事权利宣言书”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许多亮点。例如:首次在法律上正式确认隐私权,将个人信息明确为新的民事权利,胎儿也享有民事权力,8岁孩子可以“打酱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下降至8岁并受法律保护),“QQ币”等网络虚拟财产享有法律保护等。这就是说:

①社会意识形态是生产方式的反映       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解析】题目中表述的是我国法律制度的改革,故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而不是生产关系。故③入选,排除②。题目中,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民事权利宣言书”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明了社会意识形态是生产方式的反映。故①入选。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D。

22、(重庆八中模拟)目前,个人所得税改革备受关注。个税起征点在过去提高过三次,由800元一路调高至3500元再到5000元。提高起征点不再是这次改革的重点,重点应该是改革征收模式,解决个人所得税公平程度不够的问题。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个税改革遵循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个税改革新举措体现了价值观的主题差异性特征

③个税改革有利于人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推动个税改革坚持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  

  1.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个税改革属于对生产关系中分配的调整,故排除。②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提高起征点不再是这次改革的重点,重点应该是改革征收模式,解决个人所得税公平程度不够的问题,这说明了个税改革有利于人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推动个税改革坚持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故③④入选。选D。

23、(大庆实验冲刺卷模拟)201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说明(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③价值判断是作出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制定政策应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出发点

④农村改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的内在统一的要求

  1.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解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其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的内在统一的要求,②④适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价值判断是作出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制定政策应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意愿,把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24、(山东省郓城实验中学)2017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是基于(   )

①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

②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激发国有经济的话力和创造力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的要求

④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25、(2015·课标Ⅰ卷,16)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C【解析】我国推进依法治国是对上层建筑改革的要求,①符合题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②也符合题意;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在加深,但并不是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故③错误;“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提法也是错误的,故排除④。故选C。

26、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2017年新通过的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从2年延长至3年,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调整为八周岁。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材料表明(    )

①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③社会意识只有超前于社会存在才能引领社会发展

④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1. ①②     ①③      C.③④      D.②④

27、(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33)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段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1. 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 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4.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体现要尊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为A。

28、 [2013·江苏单科·T18]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图3所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

 

①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

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促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视角,考查政府职能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解答本题要从“解决市场失灵”“均等化”两个词语上入手。

【解析】选D。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无法彻底解决,且行政审批改革是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与题意不符。 排除
减少行政审批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入选
优化政府管理,以利于提供公共服务,但不可能实现均等化,题肢本身错误。 排除
行政审批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其改革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符合题意。 入选

 

29、(2015届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期末)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C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2010江苏徐州模拟)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材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B

A.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1、为推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政策调整了农村土地制度,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

B.只要调整生产关系就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引起经济基础的根本变化

32(2015年宜宾高中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C

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成都七中高2015届高三“一诊”)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在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将街道办事处原有的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等职能下放到社区居委会。 只要是涉及老百姓利益的事情,社区都最大限度地遵照老百姓的选择,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自主决定。有专家表示,“这是城市管理中革命性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 D

①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基层的国家政权组织       

②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发展了基层民主   

③让政府和社区共同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④会使上层建筑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4(江苏省宿迁市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初开学联考)33.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环球时报和环球网联合发起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公众意见调查,了解公众的关注焦点。下表是两个主要年龄段的居民关于热点话题前三位的统计情况。

20—39岁居民 40—59岁居民
热点话题 得票率(%) 热点话题 得票率(%)
反腐和司法改革 56.4 经济发展 41.6
社会平等 40.1 收入分配 35.9
民主建设 25.1 文化生活 34.5

结果显示,不同对象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同,其原因是(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2018届湖北武汉市高三4月调研考)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其目标是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应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进行

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目的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深刻调整将规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其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反腐资源配置,提高行政监察效率

  1. ①②         B.        C.                 D. ③④ 

【解析】A,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行解读。由题干第1句话“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项层设计指导下进行,因此可顺理成章地推导出题肢①的结论,该题肢的设计较好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监察体制改革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历史性与能动性是实践的基本特征,材料(包括题组导言)也对改革的背景、目的、目标进行了明确说明,故②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的表述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④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介绍,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整合反腐资源,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而“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能将“目标”(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侧重于回答“活动要怎么样”)与“目的”(活动的主观依据、原因或出发点,侧重于回答“为什么活动”)混为一谈;监察体制改革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监督范围,不仅仅是行政监督,后半句也不正确。

36(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5月押题)环境治理,作为政府治理的重大民生问题,在2018年两会依然备受关注。通过梳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治理环境污染依然是各地的重要议题,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湖长制”等成为关键词;而对于民众最关心的空气质量问题,各省也着重笔墨,做出了结合当地污染情况的“答卷”。这说明( D

①以人民为中心是各主体行为的出发点 

②生产关系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③上层建筑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④价值选择应坚持人民立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7、(2012全国考研政治)2011 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答案】 ABC 【答案解读】本题考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西方学者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割裂开来,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这些提法最最大的错误是否定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C。

  不选 D的理由是:上层建筑的内容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西方学者没有提到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

38、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中 86 次提及“改革”二字,其中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提上日程,中国改 革步入深水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我国继续 深化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是(   C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9、(2016江苏)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关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AB和材料无关;D的说法错误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目的,正确答案是C。

40、(天津卷)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说明( C )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1、(2017江苏卷)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面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D )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 D 绘画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属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内容,故A、B项均不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指使经济基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点,C项不选;花山岩画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说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本题答案选D.

42、环境治理,作为政府治理的重大民生问题,在2018年两会依然备受关注。通过梳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治理环境污染依然是各地的重要议题,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湖长制”等成为关键词;而对于民众最关心的空气质量问题,各省也着重笔墨,做出了结合当地污染情况的“答卷”。这说明:D

  ①以人民为中心是各主体行为的出发点   ②生产关系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③上层建筑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④价值选择应坚持人民立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6111日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民族复兴大势不可挡,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获益者。只要国共两党胸怀民族复兴理想,广泛团结两岸同胞,就一定能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这说明(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②上层建筑应适合经济基础

③意识活动引领社会进步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考点定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4、(2011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5、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因为(  B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D.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46、(2016届南充一诊)2015年3月15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立法法》的修改曾三易其稿并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其中备受关注的莫过于税收法定原则,二审草案中删除这一原则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议,最后终审稿将该原则写人法律并获得通过。《立法法》的修订( A )

①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

②是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的体现

③尊重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47、(南充市2016-17期末统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要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人划分总体方案,抓紧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这意味着被视为财税体制改革“最难啃骨头”的央地财政关系改革将全速推进。我国之所以全速推进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是因为(  C )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主观题

(2013·四川)14.(24分)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1)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12分)

答案:①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分

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3分

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进步;3分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2014·山东卷]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材料二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6分)

[答案] .(1)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作相应调整。(2分)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人口政策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人口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变化。(2分)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分)

 

 

百度网盘下载链接立即下载提取码: 6666复制
客服微信:aixiaozhi5 手机:199 7359 5357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5116.html
0
温馨提示:下载本站资料,请先注册登录,建议使用电脑操作。其中微信登录,请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然后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不能使用手机识别二维码登录。如有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微信aixiaozhi5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