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变动教材为: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必一)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1.2- P8】——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2.1 第25页】——
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2.2 P24】——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3.2 P38】——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第四课】——
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选必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必修2《经济与社会》最新版本提纲
——2024年2月第2次印刷
第一单元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性
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劳动是物质财富和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此处省略。。。。。。。。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①含义:生产资料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或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所有制经济形式。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实现形式: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公有资产参股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公司。
④必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们共享发展成果。
⑤主要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资产规模)的优势,又有质(资产效率、作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国有经济
①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②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4.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和含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个体经济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成分。
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共同设立企业的外商投资部分。港澳台地区在内地(大陆)的投资参照外资。
②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股份制是现代化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2.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
1.原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措施:①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境;要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国家角度)
②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企业角度)
③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推动非公有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个人角度)
3.企业经营发展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事关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企业成败。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资源优化配置
1.含义:人类的需要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同可利用的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要求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①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前)
②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二)市场经济体制
1.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2.市场如何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三)市场体系
1.含义
各类商品和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2.必要性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必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像体育竞赛离不开竞赛规则一样,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来维护。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②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市场缺陷
1.表现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①公共物品调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②特殊物品不让调。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有局限
①自发性:为了自身不正当利益和眼前利益,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②盲目性: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决策必然带下一定的盲目性。
③滞后性: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有滞后性。
2.危害: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3.要求:把市场调节“无形的手”和政府作用“有形的手”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市场垄断
垄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某一行业,只存在一家企业,而且该企业提供的产品难以替代。该企业处于完全垄断地位,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另一种情况是:在某一行业,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着市场的大部分产品或其产品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虽然这些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但它们也可能通过协商或合谋决定市场价格。
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
2.基本特征
①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③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④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1.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①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②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③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④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⑤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⑥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科学的宏观调控
①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②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③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⑤主要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可选择财政政策利政策的不同组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含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要求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3.意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1.必要性: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理念 |
解决问题 |
原因 |
要求 |
创新发展 |
发展动力问题 |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第一动力 |
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
协调发展 |
发展不平衡问题 |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
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 |
绿色发展 |
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问题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
开放发展 |
发展内外 联动问题 |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共享发展 |
社会公平 正义问题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
3.地位: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4.内在逻辑和要求: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②省略分布。。。。。。。。。。。。。。。。。。。
③省略分布。。。。。。。。。。。。。。。。。。。
2.构建新发展格局
①省略分布。。。。。。。。。。。。。。。。。。。
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⑤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总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分配制度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按劳分配
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意义: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内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3.个人收入的途径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必要性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要求
①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②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③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作用
1.含义: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2.作用:
①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全网作用。(稳定功能)
②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社会公平正义。(调节功能)
③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互助功能)
(二)社会保障的形式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1.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要做到权责清晰,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各方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上合理分担责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总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