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经济与社会》知识归纳(2023版)

必修2《经济与社会》知识归纳(2023版)

第一单元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一目: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一、物质资料生产

1.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3.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4.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

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作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

三、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3.意义: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6)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公有制经济

1.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1)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4.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加地位与作用)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现调控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决定分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不同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3)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五、国有经济

1.含义: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2.主导作用的体现:

(1)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2)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六、集体经济

1.含义:集体经济,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农村集体经济与城镇集体经济。

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

1.含义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1)个体经济含义: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经济。

(2)私营经济含义: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成分。

(3)外资经济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共同设立企业的外商投资部分。港澳台地区在内地(大陆)的投资参照外资。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1)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2)态度:现阶段,我们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更不能搞私有化。

(3)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拓展提升】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区别

 

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
 

地位

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决定我国的经济性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重要作用
 

联系

①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二者在市场经济中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依法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都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市场中公平竞争

※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增强国有资本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指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公有制也包括非公有制。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平等。

1.2   坚持“两个不动摇”

两个毫不动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一目: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一、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1.必要性: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2.要求:

(1)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2)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3)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区别

公司股东的数量

 

股东数量有上限。(1—50出资设立) 股东数量无上限,但有下限。(2人以上200人以下发起)
资本划分与股权的证明 ★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以公司签发的、不能流通的出资证明书作为股东的凭证 ★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以公司签发的股票作为股东的凭证,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流通
 

 

股东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募股集资与公司财务信息公开的范围 ★不能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因而无须向社会公开公司财务信息 可依法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内的特定对象募股集资,必须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公开公司财务信息
 

股权股份的转让

 

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转让困难) 股东转让其股份通常应当在证券交易场所进行,一般无须其他股东同意。 (转让容易)
股东的表决权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股东大会会议实行一股一票原则
 

 

 

相同点

①股份制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A、股东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东大会(股份有限公司)及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B、董事会聘用的经理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

C、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

②股份制优点: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措施:

1.国家角度:

(1)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

(2)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市场环境

(3)要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社会氛围

(4)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企业自身:

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

【拓展提升】

※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成本、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生产效率、市场占有、生产规模等。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企业兼并、企业破产

企业兼并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易混易错】

1.区分根基和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

2.区分公有和国有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包括国有资产

3.区分主体和主导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

4.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是各行各业、所有行业

5.两个“重要支柱”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6.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

8.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平等,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平等,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

9.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不是主要力量。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目:市场调节

一、市场调节

1.为什么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必要性: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资源的有限和需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

(2)重要性: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1)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前)

(2)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3.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1)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分配,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①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可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②供求机制: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③竞争机制: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小结: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调节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2)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和调节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调节资源的优点:

(1)在的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调整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把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环节中去。

(2)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城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第二目:市场体系

二、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形成:

(1)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每天都要打交道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又有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等。

(2)组成: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意义:

(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3.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的原则

(1)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2)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目:市场缺陷

4.市场调节的缺陷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3种情形)

①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②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③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否则就不能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生活,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它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

含义 表现特征 顺口溜 危害
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自身不正当利益和眼前利益,生产经营者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 唯利是图

不择手段

 

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商标侵权等。 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
盲目性 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决策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盲目决策

一哄而起

信息不灵,多赔少赚,一哄而上,没有主见。 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滞后性 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具有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农业多见) 事后调节,浪费时间,耗费资源,农业多见。 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3)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1)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2)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3)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4)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2.2 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原因: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特点: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②优势: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3)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原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4)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目: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二、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1.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3.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4.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通过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生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6.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职能 作用
通过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通过实施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宏观调控

1、地位: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2、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要求

(1)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2)目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3)类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4)选择: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可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拓展提升】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1.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2.社会总需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际形成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

3.总量平衡是指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上保持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含义

(1)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2)通货紧缩则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表现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 物价持续下降、经济萎缩
 

危害

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导致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解决措施 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联系 都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制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具体如:预算、税收、国债、补贴、财政收入、支出等。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具体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信贷、货币发行等。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比较

 

 

 

区别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含义不同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内容不同 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有关的政策,如税收的 变化,发行国库券,保护价收购粮食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属货币政策。其特点就是通过利率的调整,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三率:利率、法定(银行)准备金率、汇率; 货币发行量;信贷规模

制定者不同 国家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委员会通过 中央银行直接制定
联系 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
实施条件 经济滞缓,通货紧缩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
对策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和增发国债;

降低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缩减国债规模;

提高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

增长

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联系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调控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2.两种不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比较

(三)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监管、高效服务改革,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3.1   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含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彰显制度优势。

(二)意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一)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新发展理念就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因:

(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

(2)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三)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容: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1)原因: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1)原因: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2)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1)原因: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2)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1)原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2)要求: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人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1)原因: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关系

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增强贯彻统一,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2、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3.2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3)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

1.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1)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①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②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③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6)总要求:总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内容(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必要性)

(1)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当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按劳分配

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具体形式:

(1)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

A.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B.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股票、技术入股等则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2)农民承包经营集体土地获得的收益。(农村的联产计酬收入)

4、原因:

(1)必要性:实行接劳分配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

(2)重要性: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①效率:(从劳动者积极性的角度)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公平:(从劳动者地位角度)

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

1、内容: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数据、知识、信息要素

2、重要性: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加大。

※注意: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要素分配。

要素 表现
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
按资本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股票红利、股息,储蓄和债券的利息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费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中的管理者依靠管理才能获得的收入
按数据要素分配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按知识要素分配 知识付费
按信息要素分配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和问题解决方案等

(四)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1.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3.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开网店、个体工商户。

4.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人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教灾款等。

(五)劳动的重要性及要求

1、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劳动的要求:

①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②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③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实践)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一)原因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二)措施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收入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理顺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3、制度保障: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4、两个同步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5、初次分配

①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③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6、再分配

①要加大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②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7、第三次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4.2我国的社会保障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必要性:面对现实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

2.地位: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3.社会保障的作用、功能

(1)“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

(稳定功能)

(2)“平衡器”: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节功能)

(2)“助推器”: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互助功能)

4.社会保障的内容、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其他社会保障形式

(1)社会保险

①地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核心地位)

②含义: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因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劳动收人来源时,能够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③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比较

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
性质 自愿的市场行为 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质
经营目标 追求利润 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经营方式 保险公司经营 由国家经办
费用来源 全部由个人承担 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分摊
保障对象 签订保险合同并按照约定缴费的人 法律规定有权利享受社会保险的人
保障水平 满足被保险人的较高层次的保险需求 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相同点 都是经济保障机制,都要求投保人事先缴纳保险费,保障投保人遇到风险后获得一定的补偿,都是风险规避与转移机制。

(2)社会救助

①地位: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如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②含义: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③内容: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等

(3)社会福利

①地位: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②含义:是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4)社会优抚

①地位: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

②含义: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③主要特征:对象是法定特殊群体,社会优抚的直接责任主体是政府和社区组织,具有褒扬性、优待性等。

我国的社会保障

区别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对象 公民 无法维持最低活水平的公民 全体社会成员 现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军烈属
方式 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政府实施 政府实施
内容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 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福利津贴 物质照顾生活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特殊社会保障
地位 核心地位 是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最高层次的保障 特殊的社会保障

(5)补充性的社会保障

①含义:是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的统称。

②形式: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

③功能:具有为基本社会保障“查缺补漏”的功能,它能够提高人们的保障标准,增进特定人群的福利,具有满足人们施与仁爱之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注意:我国以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1)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

(2)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尽力而为)同时,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要量力而行)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相适应)

3、要做到权责清晰。

(1)享受社会保障,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经济利益,需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总的要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39044.html
0
温馨提示:下载本站资料,请先注册登录,建议使用电脑操作。其中微信登录,请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然后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不能使用手机识别二维码登录。如有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微信aixiaozhi5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