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与考试中的“问题解决”
作者:孙国楠 王 晶
“问题解决”型试题要求能从材料中的现象提炼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测试中,这类试题往往依托于一定的复杂情境,借助一定的问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思维含量较大,具有一定难度。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维可视化是作答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的重要手段,它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明确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将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的过程。
我们将这一理论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作答中,以图示的方式来呈现作答秩序、审设问、读材料及作答要点,并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透视主观题作答的整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有秩序、更科学地作答,以突破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的作答难点。
知识范围有时是明确的,通常以知识名称或教材章节的标题名称出现;有时是不明确的,以教材的模块名称出现。尽管知识范围不在问题中明确出现,但还是可以根据问题和材料中的其他线索来确定。
2.设问类型
设问类型也就是问题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常见的类型有原因类、体现类、措施类、评析类、意义类等。不同的设问类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作答时也需要运用不同的答题语言进行表述。
3.设问层次
我们要对设问层次进行结构化处理,通常一个问题想要表述明确会全部或部分包含主体(谁)、行为(做什么)、客体(为了谁),明确了这几个部分,学生就可以依据主体、行为、客体透过现象看本质来联系学科知识进行作答。无论是对于设问类型的分析还是设问层次的分析,都需要我们运用语言变式技术,将复杂概念转换或是分解成我们熟悉的语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全面、精准地把握问题所提供的丰富信息,明确作答知识,为分析材料提供方向。如图2所示:
要进行分析,对材料进行分层,注意分号、冒号等标点符号,也要注意把握关键词;
要概括,概括段意和句意;
要进行综合,整体审视材料;
要合理归纳,归纳答案要点;
要进行合理推理,由已知信息推断隐性信息。
2.语言构成,理论语言与材料语言相结合;
3.作答结构,如原因类主观题要根据原因类主观题思维模型进行作答,关系论证类要注意A对B的作用过程,评析类要根据评析类主观题的作答结构进行作答;
4.注意作答规范,要分条陈述,分点作答。
王某到任后广泛调研,逐步厘清工作思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落实每月一次党课制度,积极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协助村“两委”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实行党员“联户结对帮扶模式”,引导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养鸡和养牛产业;解群众之难,积极协调资金,修建6.8公里道路,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将自来水管铺设到户,解决800余人的饮水难题;制作村务公开展板,实施村干部履职承诺制度,指导制定该村村规民约。到2019年底,该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0多万元,龙家沟村旧貌换新颜,王某被誉为“群众的贴心人”。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实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首先审设问。要明确知识范围、设问类型和设问层次。
- 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不明确;
- 设问类型:说明实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属于关系论证型主观题,属于A对B的作用,要按照A对B的作用的思维模型进行作答
- 设问层次:包括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二是乡村振兴。根据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来推断本题知识范围为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A是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我们需要明确A的结构,结合材料明确该制度涉及哪些内容;B是乡村振兴,需要明确B的结构,乡村哪些方面的振兴。进而按照A对B的作用思维模型,通过A1对B1,A2对B2,A3对B3等的作用建构A与B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审材料。
结合材料的相关信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来明确A——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内容,以及B——乡村哪些方面的振兴,进而建构二者之间的联系。
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把握冒号和分号,材料中“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落实每月一次党课制度,积极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实行党员‘联户结对帮扶模式’,引导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养鸡和养牛产业”“解群众之难”以及“制作村务公开展板,实施村干部履职承诺制度,指导制定该村村规民约”是材料的关键信息,要注意概括要点,并与乡村振兴相联系。
归纳得出A的结构,A1:村党支部建设;A2:党员“联户结对帮扶模式”;A3:解群众之难;A4:村务公开;进而建构与B的联系,明确这四点对乡村振兴的具体作用,得出B1:领导力量;B2:带头作用,B3:和谐乡村;B4:村民自治。
这样就可以组织答案进行作答。
作答时按照A1+B1的逻辑,即可得出如下答案:
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证;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所驻村创新发展路子,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精准扶贫;③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民办事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④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作答过程如图5所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0分)
先审设问。
- 知识范围不是很明确。
- 设问类型:属于评析类,要明确评析类主观题的作答结构,通常包括分析其合理性以及局限性,最后答出正确观点。
- 设问层次:这里面实际上提到了一对关系,即经济社会与传统村落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联系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发现,实际上经济社会与传统村落的关系就是经济政治与文化,或者是经济政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而明确本题作答的知识范围即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作用等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本题需要运用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作用的知识对观点进行评析。
文化生活的试题一般按照三段论的逻辑进行作答,即大前提原理,小前提,结论。
- 首先明确本题的作答原理: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
- 然后明确传统村落的性质,材料中提到传统村落独具特色,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可见传统村落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优秀传统文化,可答出本题的小前提,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是优秀传统文化。
- 进而说明观点的合理性,结合材料找到传统村落消失的原因: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以及破坏性开发等等。所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局限性在于该观点未看到传统村落的价值,我们可以改变这些条件,也就是说可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及时修缮和维护、培养传统工匠、保护性开发,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结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图6所示:
- 首先,需要学生准确、全面、熟练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这就需要学生将思维可视化的方法运用于梳理学科核心知识,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整理;
- 其次,需要学生掌握并运用审设问、审材料以及作答的基本方法;
- 最后,需要学生在作答主观题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运用,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 ————————本文转载自:教育考试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VMCNoQVHPrstWlHftspV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