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中心

如何理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ˇ艷寶々 文化 4772

请问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区分,不要理论上的区分,最好能举实际的例子帮助理解,谢谢!

回复

共4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艾小志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和下载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评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器物文化层面的转化发展。器物文化层面的转化发展是最大众的一种文化创新。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文化更新就源于器物层面。例如洋务运动时期,引入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刺激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近代化的道路,同时开启了近代国人“器物”层面的文化探索。可见,器物文化层面的转化发展是指人们因技术进步而寻求的文化革新,其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二是制度文化层面的转化发展。制度文化层面指人们在社会实

    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及组织形式等构成的文化,它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各种具有物质载体的机构以及个体反映于社会事务中的主观心态。例如,近代我国的贤人志士曾尝试从制度层面进行文化革新,进而出现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并以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变革。三是精神文化层面的转化发展。精神文化层面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孕育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例如,辛亥革命之后,国人开启对精神文化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迎来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启迪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掀起了我国思想的空前大解放。可见,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转化发展就是对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尚丽娟.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学刊, 2019 年 2 月 第2期

     

    “创新性发展”以“创造性转化”为基础,强调的是“发展”,是对其中的优秀部分包括思想、观念、命题、概念的思想内涵的“补充、拓展、完善”,“创造性转化”以“创新性发展”为旨归,强调的是“转化”,是从文化形态上对其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的“改造”。 “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 的前提条件和实现形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价值指向、必然结果和逻辑递归。

    从目前讨论来看, 主要有大同小异的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是讲继承的区别原则,“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是讲继承的实践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其中,“继承、弘扬应当是转化、创新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另一种观点认为,“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是一种区别原则,“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则是实践路径,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则是处理传承与发展辩证关系的准则。 只有在“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卫国. 再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船山学刊, 2018 年第 4 期

    2年前 0条评论
  • 艾小志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和下载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评论

    教材的原文: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2年前 1条评论
    • 艾小志

      此为新教材《哲学与文化》原文

      2年前 回复
  • 艾小志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和下载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评论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要求。其中,创造性转化“是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创造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的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其本质是改造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新价值的革命性元素,促使其与时代和现实相融通,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指在既有文化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实现对既有文化的开发、拓展和延伸。其本质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提升和超越发展。因此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要求和本质特性。

     

    参考文献

    [1]毕国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析. 《实事求是》 2018年第1期

     

     

    青海民族饮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这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只有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改造、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与发展,才能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这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指明了方向。民族饮食文化,如果被激活并经历创新性的发展,再结合互联网销售、传播和品牌推广,可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产品,形成资本和社会发展资源,产生经济发展资源、产生经济价值,发挥深远影响。

    青海世居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民族饮食(如表1)。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特性,是青海饮食文化的特点。

    表1 青海民族特色饮食

    QQ图片20211115212639
    随着青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海各族人民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吸收兄弟民族及外来饮食文化的精粹,在传统饮食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制作日益精细,极大地丰富了青海民族饮食文化。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产业经营、文化经营已经逐渐渗透到青海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加以旅游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发展,青海民族饮食文化除了受到自然地理、兄弟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因此,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在保证自身文化内在价值传承的同时,又需要借鉴外来其他的优秀元素,激活本身文化中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基因,为各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带动作用。

    随着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来临,在现代社会,吃饱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游客的需求,游客更关注的是如何吃得安全,如何吃得好,吃得有营养、有特色。可以说,青海饮食行业与旅游产业之间有着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密切关联。可见,青海地区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更需要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旅游业发展起来,带来的游客也就开始增多,这样,整个青海其他服务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后发赶超也就有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特点,文化成为提高人民幸福感、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的重要标志。由此,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必须通过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创造出更加丰富且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文化服务及产品,来迎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满足民族地区人民对多元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青海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情操和文化素养。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青海民族饮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无论是继承保护,还是创新发展,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根本方向,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树立起文化的自信和文化认同。同时,饮食质量又是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青海民族传统饮食需拓宽视野,不仅要追求色美、味香,同时,也要尽量满足消费者对现代标准美食的需求,在技艺上精益求精,避免次品、差品的出现,培育良好的消费者忠诚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系统梳理整合青海民族饮食文化资源,做好饮食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创新发展的又一前提。成立特定的组织机构,组织研究人员深入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进行全面地考察记录,详细整理各种传统饮食的制作技法,系统地整合梳理文化资源让陈列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的民族饮食文化遗产、印在图书中的文字、收藏起的相关文物资料、流传于民间的饮食习俗都能活起来,深入地挖掘和阐释青海民族饮食文化中多民族、多文化体系、多元特色的时代价值。对于那些失去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饮食文化也应加以保护,列出清单,用于补充和完善民族饮食,使其呈现完整的特性。对特殊且珍贵的饮食文化,必要时可以申请专利或商标加以保护和传承。

    将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加大旅游部门及其他相关研究机构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力度,尽力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挖掘可开发的资源并引导其发展,培育一批饮食文化产品、艺术品拓展传统饮食文化的消费需求与空间,依靠多元化的形式来实现饮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青海民族饮食文化+科技创新”模式。不仅要在经营过程中采用科技创新,同时在其宣传上也可借助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例如可采用网络、手机、数字影视等新型传播方式,也可构建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对其饮食资源进行展示,提高饮食文化生产、服务能力,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品牌”,用文化经济理念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品牌及餐饮企业,发挥品牌叠加效应和龙头产业品牌带动作用。积极促进青海民族饮食文化自主品牌与国内国际品牌的对外交流合作,让更多经销商了解青海品牌,为青海饮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于晓陆. 青海民族饮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 2019年第24卷第2期

     

    2年前 0条评论
  • 艾小志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和下载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评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归结起来就是“扬弃、创新”。扬弃,就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优质基因。创新,就是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成为现代“活水”,为今人所取、为发展所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一脉相承,同时又结合新时代要求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是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

    (以上资料来源: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culture/2018-03/19/c_1122559013.htm  )

    2年前 0条评论
已关闭回复。
温馨提示:下载本站资料,请先注册登录,建议使用电脑操作。其中微信登录,请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然后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不能使用手机识别二维码登录。如有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微信aixiaozhi5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