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20级末联考政治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关于“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们的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物质活动②文化都是由人创造,并为人所特有
③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都属于文化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集中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1年10月3日,第三届成都(国际)数字娱乐博览会(IGS博览会)落幕。本次博览会上,全球数千家数字文创企业携带1.5万款数字文创IP集中展示,吸引了19万人次观众观展,展会实现交易额近3000万元。这表明
A.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3.电影《长津湖》以史诗般的电影艺术呈现长津湖战役这一战争史诗,让观众在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叙事中,深刻体悟到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作战重大决策的高瞻远瞩,深刻感受到广大志愿军指战员扛在肩膀上沉甸甸的家国责任。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④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19年底至2020年间,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成为研究古蜀文明的重要实物例证。可见,文化遗产
①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展现了中华文明,彰显中华文化独特的优越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0年东京奥运会会徽(如右图所示)的创作灵感源自日本江户时代颇为流行的西洋跳棋黑白棋盘格,三种不同尺寸的四边形精细排布成一个大圆形,意在表达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多样融合,并在此连接全世界。这表明
①文化创作往往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②文化交流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融合
③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不局限于传统晚会、文化节目的表达形式,首次采用了“网剧+网综”的创新手法,呈现出大唐盛世的端午佳节,令人耳目一新,迅速爆红出圈。该节目能迅速爆红出圈,是基于大众传媒
A.是文化传播重要途径,可以跨越时空限制
B.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断创新
C.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D.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媒介
7.“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思想的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思想④传统文化都会因时而变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实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启示我们
①不断消除旧文化,推出新文化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继承
③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④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1年10月13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④确保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人为的,为人的。”“人为”的文化必须源于生活,“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至枯萎败亡。材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目的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这警示我们
①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发展好当代文化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③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④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1年9月14日,在全国第24届“普通话推广周”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策划了一场“甲骨文密码-汉字寻根之旅”的流动展览。据此完成12~13题。
12.本次展览主要依托博馆藏,选取了60件(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从“甲骨中的天机”、“刻辞里的万象”、“从“骨”至今”、“魅力汉字”四个部分,解读甲骨中蕴藏的秘密,追寻汉字发展的轨迹和其独特的魅力。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能博采众长④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下列关于汉字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②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开启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下列诗句中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表达的意思一致的是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④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下列关于建党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②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④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实现人人“知礼节明荣辱”需要
①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④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有人为了推销商品,不惜采用一些带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洋牌匾”“洋商标”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对此类文化现象,政府应该
①通过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②创作优秀文化产品,引导消费
③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④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为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
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人民呼声
③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倾向
④扎根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如实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作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首批进行试点、最早全域推开的省份,江苏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质效,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实起来强起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要
①整合基层资源,紧贴群众关切,满足群众各方面需求
②调动各方力量,注重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③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深入影响中国人文化性格、文化心理的部分。弘扬国粹
①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彰显文化自信
②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获得世界各国的肯定
④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红色故事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讲好红色故事有利于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
②弘扬革命文化,实现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发展格局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为了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表彰活动
①有利于宣传抗疫英雄的卓越功绩和光辉形象
②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④旨在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主心骨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这启示党员同志应该
A.践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勇担时代重任
B.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中国文化的引领者
C.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
D.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优先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24.某市教育系统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题上好“开学第一课”,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奋进姿态开启2021年秋季学期新征程。该课的举办有利于
①把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②变革文化传播媒介,推动教育创新,赋予文化新活力
③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激励青少年奏响青春赞歌
④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堂,把家国情怀种在学生心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顾诵芬、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21年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伴随着科技奖励工作的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北斗组网、墨子“传信”、“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化荣誉为激情,化责任为动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前行、接续奋斗,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知识,分析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度重视考古工作。
《中国考古大会》应时而生。节目组秉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创作初心,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四川广汉三星堆等12大考古遗址。节目组邀请了30多位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12位“考古推广人”,次第踏上12大考古遗址,创新运用探秘空间、专家解读、舞蹈演绎、实景纪录、全息影像等形式,充分挖掘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还原考古现场、解密考古过程、解读考古文物,讲好中国考古工作背后所承载的时代价值、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
11月20日,《中国考古大会》首档节目《五千年前的神秘古城-良渚》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跟随电视综艺抵达文物的“家”,了解“以玉事神、以玉为礼”的先民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领略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良渚生活图景,以及先民的衣食住行传统。节目还别出心裁将写意舞蹈和工匠手作的场景结合起来,不仅让观众见证良渚玉器诞生的过程,更能感受到玉器中流动的文化魅力。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强烈反响。
《中国考古大会》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完全靠着血肉之躯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进行的殊死战斗。其中,惨烈的长津湖之战在恶劣的气候条件、自身后勤匮乏、通信不畅、攻坚火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与世界上精锐的部队美陆战一师对抗,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坚韧意志和牺牲精神。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力量,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光辉,激励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美援朝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对道德模范的诚挚关怀。
“孝老爱亲模范”张志旺,从南下打工替父还债,到20多年间不辞劳苦照顾体弱多病的亲人们;从开办农民技术学校、帮扶退伍军人到资助困难群体,用20多年的闪光足迹,诠释了“至诚至善,一诺千金”。
“诚实守信模范”刘习明,严格规范医疗项目收费,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想方设法为家境困难的患者减免费用,甚至自掏腰包帮他们补贴路费。从医至今,言出必行,从未辜负过患者的期望。
“敬业奉献模范”艾爱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集丰厚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他们为新时期道德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励着亿万群众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生动实践,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上述道德模范的事迹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何启示。(12分)
(2)班级学习园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栏目征稿,请列举两个写作要点。(4分)
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20级期末联考
政治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5: ADBCD 6—10: CBCAB 11 〜15: CADCB 16—20: DDCDB 21 〜24: AACD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2 分)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支撑,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分)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3 分);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3分);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 高人民生活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实现中国梦。(3分)
【评分细则】学生答出“科技创新有利于顺利开启新征程/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前行、接续 奋斗/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也可得1分。
(12 分)
立足社会实践。节目聚焦考古遗址,通过还原考古现场,解密考古过程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 承载的时代价值、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3分)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场景再现、沉浸体验,增强 了吸引力、感染力。(3分)
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坚信自身文 化的生命力。(3分)
创新了文化内容和形式,赋予古迹遗址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3 分)
【评分细则】学生如果答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科技的作用” “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并分析,言之有理,也可得 分。
(12 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有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的中华民族精神(2分),是支撑中 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分)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1分),展现中国人民同仇敌忤、万众一 心的爱国情怀(1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2分)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维护和平 的决心(1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2分)
【评分细则】
地位“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 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任答两 点都可得2分。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抗美援朝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 华民族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表现)/突出表现/集中体现(1分)。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部分/重要内容(1分)。
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继承和弘扬(2分)。
有其它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6 分)
(1) (12 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分)
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3分)
继承和弘扬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3分)
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激励作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分)
志存高远,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3分)
【评分细则】学生只要答出其中的任何4个方面,都可得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 (4 分)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是无限的;
虚心好学,踏实做事,甘于奉献;弘扬正气,争当时代先锋。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2点即得4分。其它答案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解析:
A ③属于广义的文化,范围不一致,③不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④说法错误,不选。
D 优秀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A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材料没有体现,B不选。材料没 有涉及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C不选。
B 材料中“让观众在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叙事中,深刻体悟到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中国 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重大决策的高瞻远瞩,深刻感受到广大志愿军指战员扛在肩膀上沉甸甸的家国责任” 体现①④。②③与材料无关。
C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①不选。文化是一律平等的,“彰显中华文化独特的 优越性”说法错误,④不选。
D 文化创作来源于实践,①说法错误。文化交流不能消除文化差异,②说法错误。
C 大众传媒属于传播手段,A说法错误。大众传媒运用属于手段创新,并没有推动内容创新,B不 选。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媒介是口语,D不选。
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会因时而变,④说 法错误,不选。
C 不断消除过时、落后的旧文化,①说法错误,不选。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文化,④说法错 误,不选。
A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属于是对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③不选。确保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正 确方向,夸大现代职业教育作用,④不选。
B 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②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民族文 化繁荣发展,③不选。“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乃至枯萎败亡”,这说明社会实践是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体现①。“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这说明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 践的发展,体现④。
C 材料中“以洋为尊” “以洋为美” “唯洋是从”,“去历史化” “去中国化”行为,说明要反对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选②③。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① 说法错误。④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与材料无关。
A 材料"从'骨'至今”、追寻汉字发展的轨迹,体现源远流长;“魅力汉字”、追寻汉字的独特 魅力体现博大精深。选A。
D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①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 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说法错误。
C 材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奋斗精神,②③体现奋斗精神,选②③。“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体现梦想精神。“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体现创新精神。①④与题意不符。
B 建党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②不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不选。
D 设问意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无关,①不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②说法错误。
D 材料反映的是腐朽文化,①属于对待落后文化的态度,①与材料无关。政府不负责创作优秀文化 产品。②不选。
C 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①不选。文艺创作必须如实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说法 过于绝对,④说法错误。
D 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①错误。②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实起来强起来,应 该是注重社会效益,发展文化事业,不是文化产业,②错误。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质效,推 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实起来强起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 作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③④正确。
B 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存在去其糟粕,不需要批判继承,②不选。中华优秀文化不一定能获 得世界各国的肯定,③说法错误。
A 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发展格局说法错误,②不选。讲好红色故事提供的是精神力量,④说法错误。
A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主心骨,④说法错误。
C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A说法错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中国先进文化的 引领者,B说法错误。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二者没有先后之分。优先提高科学文化修 养,说法错误,D不选。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①说法错误。开学第一课属于文化传播 途径,不属于传播媒介,②不选。
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题目限定“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知识。首先回答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 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 撑,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其次,根据材料“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提 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前行、接续奋斗,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概括出“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提高 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从而有利于实现中国梦。再次, 根据材料“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 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概括出“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实现中国梦。"
本题设问为:“《中国考古大会》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 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虽然问的是“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其实是回答成功做法。本题背景材料是 央视文化类节目《中国考古大会》的成功创作,应时代而生。节目组制作过程有秉持的理念、邀请考古专 家和“考古推广人”共同参与,创新运用探秘空间、专家解读、舞蹈演绎、实景纪录、全息影像等形式, 充分挖掘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还原考古现场、解密考古过程、解读考古文物。节目播 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依据材料,《中国考古大会》可概括出的成功点很多。如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或科技的作用;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等 等。学生只要答出其中的任何4个方面,都可得分。
本题是“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美援朝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首先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 内涵和地位” 一U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分析二者关系。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二者关系还体现在抗美援朝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传承和弘扬、丰富和发展。
(1)本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上述道德模范的事迹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何 启示."属于措施类试题。依据材料: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设置了 “助人为乐模范” “见义勇为模范”“诚 实守信模范” “敬业奉献模范” “孝老爱亲模范”五个类型,以及“孝老爱亲模范”张志旺、“诚实守信 模范”刘习明、“敬业奉献模范”艾爱国的事迹。新时代青年从这些道德模范的事迹中可得到担当责任的 启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 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继承和弘扬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激励作用。 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生只要答出其中的任何4个方面,都可得分。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试题在考査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査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要人夸 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是无限的;虚心好学,踏实做事,甘于奉献: 弘扬正气,争当时代先锋。其它答案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均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