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
|||||
学科 | 高中政治 | 年级 | 高二 | 学期 | 秋季 |
课题 |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 ||||
教科书 | 书 名:思想政治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
||||
教学目标 | |||||
1. 政治认同: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路径,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理性分析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法治精神:依法参与文化活动,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4.公共参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活动,既积极做文化的创作者,也积极成为文化的享用者。
|
|||||
教学内容 | |||||
教学重点:
1. 文化发展基本路径; 2. 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3. 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如何综合分析总结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
|||||
教学过程 | |||||
议题一:这样的人当主角,可以吗?
1. 介绍《隐入尘烟》所取得的荣誉和成绩,然后话题一转,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部影片的两个主角角色设定; 2. 大致介绍完两个人的基本人设后,展示导演的创作初衷,让学生先对为什么让这样的人成为主角有初步了解,介绍现在影片亮眼的票房成绩,突出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认可,为后续议题做准备; 3. 设置议题: ① 这样的两个人成为电影主角,可以吗? ② 请从这部电影的创作谈一谈“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议学提示①:【本议题探讨重点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所以最不起眼的人当主角恰恰是坚守了人民立场】 结论参考:好的电影创作不应与人民生活脱节,这部电影植根乡村,讲述乡村弱势群体、边缘人物的普通故事,关注的是真正的老百姓。让看似最不起眼的他们成为主角,恰恰彰显了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议学提示②:结合教材P115和教材P116进行分析。 【本议题是对上一个议题的进一步探讨,侧重于分析人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应加入教材术语进行分析】结论参考: Ø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和受益者,《隐入尘烟》的票房表现说明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它表现了人间疾苦,却也给观众传递了相濡以沫的夫妻情和对生活的爱与光亮,更好满足了人民精神需求; Ø 这部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源于人民生活,说明人民是文化发展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4. 把议题分析中涉及到的学科术语进行概括总结,具体总结知识点包括: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要点一】;展开总结文化发展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注意:此处知识点总结根据教材表述有一部分跳跃式总结,老师们注意对教材文本的阅读】。 议题二:这样的剧情,是在抹黑时代吗? 1. 展示网络上一些对《隐入尘烟》的非议,随后,思考面对质疑的声音我们应当如何对待?; 2. 在视频素材旁,教师注意介绍一下辅助素材:关于我国我们居民收入的一些事实,由此引出议题: l 你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文艺作品吗? →议学提示:结合教材P115和教材P116进行分析。【本议题探讨重点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文艺创作应该保有的客观立场,侧重于分析时代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加入教材术语进行分析】 结论参考:文化是特定时代产物,打上了深刻时代烙印。文艺作品创作应该立足时代,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真实的时代不会只有美好或苦难,那么文艺创作也应该是多元的,要既不陷于苦难,也不要一昧唱赞歌。文艺工作者更应倾听时代真实的声音,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5. 总结知识点:文化与时代的关系;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2(文化发展和创新关键); 议题三:这样的电影,我们要不要继续拍? 1. 教师介绍《隐入尘烟》的前辈电影“其实,《隐入尘烟》并不是中国乡土题材影片第一次在国际引起轰动”,随后介绍电影《红高粱》的拍摄特色,注意突出几个关键点:寻根主题;聚焦乡村族群生活;采用西方艺术电影表现手法。这些关键点可为后续议题分析做铺垫; 2. 展示《隐入尘烟》的拍摄特色,同样突出一些关键点:“农事诗”的影像化;呈现了中国传统优良品德中的隐忍,温良,谦逊,勤勉等; 3. 对比完两个影片的拍摄特色后,设置议题: ① 两部影片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些思路,请谈谈你的体会; ② 你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创作有何憧憬? →议学提示①:结合教材P117进行分析。【本议题探讨重点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文艺创作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哪些,同样要引导学生加入教材术语进行分析】 结论参考: 文艺创作可以充分融通不同资源,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议学提示②:此为开放式问题,老师们可以让学生敞开思维谈,尤其鼓励用所学术语进行表述分析。 6. 总结知识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