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学段) 政治 (学科)教案设计
课 题 |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
课时 | 1课时 | 章节 | 第四课第二框 | |
对应课程标准内容 | 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列举实例,理解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结合实例认同人要遵循规律,并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能力 | 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列举实例,理解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结合实例认同人要遵循规律,并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引导学生明白人作为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也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让自己生活得很好,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用于利用规律为己所用,造福于社会。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引导学生明白人作为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也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让自己生活得很好,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用于利用规律为己所用,造福于社会。
|
|||||
教学重点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
|||||
教学难点 |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什么是规律 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造和改变规律
|
|||||
教学方法 | 情境设疑法,合作探究法,分组比赛法
|
|||||
教 具 | 多媒体 | |||||
课前五 分钟
|
抗击疫情
|
教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 | 二次备课(手写)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
视频“见证中国30年变迁”
问题:结合本课要学的知识,请问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
|
讲 解 知 识 点
|
展示“探究目录”: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什么是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全班分为2组, 规则: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答对一题加一分并计入该组得分, 学生提出有效问题或是正确的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都计入该组得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炼知识点的能力
课堂探究:(1) 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 “幡动,风动、还是心动”问:究竟是什么在运动?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学生思考或与本组同学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总结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动形成并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 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过渡]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
提问:1、什么是静止?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举实例说明静止的相对性(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得出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区别 1、含义不同(略) 2、特点不同(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时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教师分析: ①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 ②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设计意图:问题设置难易都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 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难以理解。因此该知识点也是本课难点之一。课后要多指导学生 过渡:海南拥有碧海蓝天,可是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有时候还会出现黄沙蔽日,白天伸手不见五指的沙尘暴天气
播放视频后依据视频内容和“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知识提出3个问题 1、出现沙尘暴的原因有哪些?
2、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3、面对沙尘暴,我们要怎么做?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掌握本节基础知识 1、什么是规律 2、规律有什么特点 3、人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规律 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相处,认识到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让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变得更舒服,更健康。 教师活动:1、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知道的规律有哪些? 2、请同学们总结什么是规律 (教师要注意点拨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要求学生结合“沙尘暴”的案例以及同学们举出的案例来总结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规律具有客观性,一是说规律的存在时客观的,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二是说规律的客观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2、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3、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 第一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第二把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当作规律。 第三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举例认识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 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中
方法论要求: ①要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设计意图: 1、通过对常见规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认识什么是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和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总结出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有利于让学生透彻理解本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 |
|
学生 课堂 练习
|
见多媒体
|
|
板 书 设 计
|
||
本课 小结
|
由学生小结 规则:两组学生抢答,言之有理即可计入该组得分(教师在学生总结完后补充一句话“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绝对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
课后 作业
|
见问卷星 |
|
教学 反思 (手写)
|
|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均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3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