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围绕“文化创新的途径”这条主线,分析文化创新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而向学生强调对待文化应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由于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结合《文化生活》的特点,本课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开展活动探究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进而思考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本课内容;另外,随着“四个自信”的提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因此学好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对于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本课是在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探究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本课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及分析能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并能够辨别文化创新的主体。
2.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推论和说明出文化创新两个基本途径的含义、原因及做法。
3.通过对错误观点的探讨和清晰的知识连线学生能够辨别两种错误倾向。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的导向和小组探究锻炼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2.通过对错误观点的分析增强学生分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增强学生在传统文化上的兴趣及自信心。
2.通过文化创新的作品展示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教师寄语激发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
(二)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怎样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在学习了第三课和第四课的基础上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加深,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能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较多地接触到文化创新,无论是从电视上还是学校提倡的文化创新活动中,学生都有所了解,在课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例来进行本课的讲解,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理解。
- 教学方法与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分析归纳法。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法。
-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流程
教学程序 | 活动目标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环节
(3分钟)
自学导航
|
导入新课
熟悉课本
|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文化创新的主体 5、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问题展示: 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2、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3、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4、两种错误倾向是什么?
|
思考并回答进入新课学习。
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点
|
通过问题的导向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大体知道本课是以什么方式进行。
通过问题的导向,使学生全面了解课本,为以后的分析做准备。
|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大家说一说
|
初步认识文化创新
|
问:你知道哪些文化创新的例子吗?
教师引导:例如科技,思想,文艺,电视节目等方面。
|
根据老师的引导回答,明确什么是文化创新。
|
1.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及分析能理解生活中的文化创新。 培养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能力,并逐步形成体系的认知能力。 |
环节二:
观看视频 环节三: 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
通过图片材料分析文化创新的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并列出相应内容。
|
展示几组图片中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之二: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
通过观看图片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学生回答:材料中: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立足社会的需要。
材料中: 中国经典诗词与外国歌曲相配合。
材料中: 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
|
结合前面对课文的了解和知识梳理,培养学生运用具体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会抓关键词,从材料中找出知识点。
并学习分条整理,归纳。
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到借鉴吸收各国长处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 |
环节四:
观点辨析
环节五:反对错误倾向,坚持正确的方向
|
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坚持正确方向 |
观点一:
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 该照搬过来。 观点二: 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容,应该坚决抵制。
以下观点体现了哪种错误倾向? 教师举例: 1、热衷于过洋节,对传统节日不屑一顾。 2、儒家思想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应坚决抛弃。 3、网络语言是对现代汉语的污染,应禁止使用。 4、为保护我国的文化产业,应抵制外国的文化产品。 教师强调: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学生辨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判断,并明确态度。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学生梳理并理解 |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认识在文化创新过程中的两种错误倾向,并且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方向。
|
小结:
师生总结
练一练: |
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本框知识。
知识的运用于检测 |
教师展示: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展示题目: 1、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C ) A. 汲取一切人类文化成果 B. 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C. 立足于社会实践 D.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要经历这样的途径( A )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④汲取一切人类文化成果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在教师引导下补充相应知识点。
学生作答 |
学会构建知识体系。
运用巩固知识点。 |
九、板书设计: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均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31188.html